1997年明朝大将迁坟,枕骨砍断坐实清朝谣言,李自成没屠城?_周遇吉_首都北京_崇祯
公元1644年,崇祯十七年,李自成的大军已逼近明朝首都北京,似乎拿下这座都城只是时间问题。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,就在两个月前,李自成还被困于一个名为宁武的关隘,遭遇了挫败,甚至一度怀疑人生,差点打算撤退。那么,这位让李自成如此忌惮的人物,到底是谁呢?
这人正是山西总兵周遇吉。在李自成所向披靡的进军过程中,周遇吉是唯一一个能与他鏖战十余日的硬汉。最终,宁武关被攻破时,周遇吉与关隘一同陷入火海,玉石俱焚。
不过,关于周遇吉的最终结局,史书中存在诸多说法。有的认为他死于混乱的战场,有的则说他曾亲自赴李自成大营,怒斥其军,结果被斩首。究竟周遇吉让李自成遭遇了多大的阻碍?他到底是如何死去的?
周遇吉的出生年份不详,但他在崇祯年间已是名声赫赫的猛将。出身于辽东锦州卫,曾从关外战场调回关内抗击农民军。他在抵御后金军时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。
展开剩余87%崇祯九年,后金军侵入北京郊外,周遇吉跟随兵部尚书张凤翼,奔波于北京城四周,表现出极高的勇猛与果敢,给张尚书留下深刻印象。此后,周遇吉开始崭露头角,步入仕途高峰。
明末局势极为混乱,恰如“焦头烂额”四字所形容。明朝既要防备外敌后金,又要镇压内部农民起义,而崇祯皇帝坚决不与任何敌对势力妥协。结果,朝廷频繁调兵遣将,四处救火,疲于奔命。
周遇吉也未能幸免。他虽曾在抗击后金军中立下战功,却未被派往辽东专职防御皇太极,而是被留在关内,专注于对付农民军。
虽然是从关外转战关内的将领,周遇吉却很快适应了内地的战局。数年间,他与“曹操”罗汝才、“八大王”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多次交锋,战绩斐然。崇祯皇帝对他器重有加,封为太子少保、左都督,成为明末军中数一数二的猛将。
周遇吉一生的高光时刻,莫过于杨柳青与清军的激战。
明末清初,明朝死守辽西走廊,阻断后金从山海关入侵中原的通路,但后金军灵活多变,转而绕草原进攻河北、山东等地,使这些地区多次遭受战火。
1642年,后金已改名为清朝,从山东掳掠大量物资和人口后,横扫河北地区。
当时正值崇祯十五年,明军疲弱不堪,遇清军进攻往往溃散逃跑,毫无招架之力。清军则如入无人之境,所向披靡。
然而,清军在杨柳青遭遇了强硬抵抗,守军正是即将接任大同总兵的周遇吉。
大同是明朝北防的重要命门,素有“幽云十六州”中的“云州”之称。由于北京为都,保卫首都安全至关重要,宣府、大同、蓟州、辽东成为重中之重。任命周遇吉为大同总兵,体现了朝廷对他的极大信任。
尽管周遇吉长期与农民军鏖战,但面对熟悉的清兵,他立刻振奋精神,调集数千精兵,奋力迎击。
他的指挥才能极其出色,率少数兵力硬抗数万清军,连续鏖战三昼夜,竟然取得罕见胜利,这在明军节节败退的末期尤为难得。
进驻大同后,周遇吉马不停蹄地整顿军队,裁减不适者,强化训练,深知即将面对的是农民军中最强的李自成。
1644年,李自成在西安称帝,率数十万大军直扑北京,途经陕西后,第一目标锁定山西,而此地正是周遇吉镇守。
明朝已风雨飘摇,李自成军几乎未遇抵抗,似乎各地城门大开,欢迎“闯王”入城。眼见李自成步步逼近,周遇吉急忙上表求援,但明廷回应冷淡,兵力告罄。
周遇吉明白全面阻挡李自成军不现实,于是收缩兵力,集中防守战略要地代州,只要守住这里,北京仍有转机。
1644年2月,李自成攻占山西首府太原,锋芒直指代州。但代州守军在周遇吉统帅下,展现出惊人韧性。
周遇吉亲自督战,白天指挥严密防守,夜晚派兵骚扰敌营,令李自成军连连受挫,进攻进展缓慢。
但仅仅几天后,守军的物资开始告罄,代州小城难以支持长时间抵抗,形势逐渐严峻。
深知代州难守,周遇吉决定主动突围,撤往宁武关,而李自成军未能及时阻截。
宁武关位于山西三关中部,地理位置极为重要,作为周遇吉的大本营,这里是进退自如的要塞。
周遇吉因爱兵如子,善待百姓,享有极高威望,自信能在此长期坚守。
1644年3月,李自成大军抵达宁武,攻坚战正式打响。
李自成虽曾在代州见识周遇吉的顽强,但仍不以为意,因其大军数十万,仅守军数千,李自成认为凭人数优势必能轻松夺关。
但守城的周遇吉用坚固的城墙和精良的大炮回击,连续四昼夜的炮火洗礼,使得李自成军未能攻下。
据史料记载,四天内李自成军死伤过万,这在当时明军溃败的环境中,堪称重创,令其军心动摇。
李自成一度考虑撤退休整,但其将领坚决反对,认为消耗战谁坚持到最后谁胜。
然而,随着弹药和物资渐尽,周遇吉的防守逐渐失势。
李自成将火炮调上前线,经过数日猛烈轰炸,终于击穿城墙,部队鱼贯而入。
据《明史》记载,周遇吉并未就此放弃,组织残兵藏匿于民居,与李自成军展开巷战,奋战至最后。
在激烈巷战中,周遇吉体力透支,跌马被捕,最终被农民军射杀。
为报复百姓支持周遇吉,李自成军对宁武关进行了惨烈的屠城。
宁武关战役结束后,李自成亦感到压力山大,考虑到后续还有宣府、大同、居庸关等重镇把守,不禁心生退意,估计攻占北京将付出极大代价。
然而,周遇吉的覆灭也断送了明军最后的脊梁,后续明军多纷纷投降,宁武关成为李自成进京唯一真正的硬仗。
不过,《明史》作为清朝官方编撰的史书,内容或带偏颇。而宁武当地流传的关于周遇吉之死,有着另一番说法。
当地百姓坚信李自成没有屠城。传言中,宁武城破时,周遇吉被绳索拖至城门前,怒斥李自成,最终被斩首。李自成被其忠义所感,赦免了城中百姓。
时光流逝,周遇吉遗体早已入土,历史真相难以考证。
1997年,宁武为周遇吉迁坟。挖掘其遗骨时,发现其枕骨断裂,但四肢完好,支持了当地传言中他被斩首的可能性。
周遇吉为护城与百姓视死如归,坚守节操,令人感怀泪目。尽管未能阻挡李自成的南下步伐,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,却永远值得后人敬仰。
发布于:天津市